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团队的培养和建设,近年来支持和打造出一批人才聚集、成果丰硕的科研团队,各团队的凝聚力持续加强,科研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孵化和产出许多标志性成果,有力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迎接学校第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充分发挥学术先锋、创新标杆的典型示范作用,特推出——【科研团队风采】“科研育人勇创新 团结奋进促发展”系列专题报道。
首先让我们一起领略“济宁学院靶向药物研究院科研团队”和“生物能源青创团队”的风采。
校企耦合强活力,团队协作结硕果
——济宁学院靶向药物研究院科研团队风采
盛夏时节,酷暑难耐。在这炎热的暑假,李明丽博士带领的济宁学院靶向药物研究院科研团队,不畏酷暑,不惧闷热,仍默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奋斗在实验室里。他们忙碌、专注的身影,绘就夏日一抹靓丽的风景,续写着不平凡的故事。
作为团队负责人,李明丽博士勉励团队成员说“奋斗的青春最美,拼搏的老师最可爱!‘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暑假的时间,我们可舍不得浪费,正好是做科研的好时间”。
潜心钻研,实现项目产业化。团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重托,将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瞄准国际药物研发前沿,开发老百姓用得起、疗效好的好药。李明丽博士带领团队研发的精神类药物棕榈酸帕利哌酮纳米晶注射液,起效时间长、病人用药方便、毒副作用低,填补国内空白;肖川博士牵头研发的夸磷索钠原位凝胶滴眼液,具有长效、用药次数少、舒适性好、副作用低优势,为国内首创,治疗因人口老龄化、电子产品普及化带来的干眼症疾病;杜昕昕博士正在针对纳米晶的制备及稳定性技术难题,进行探索;师艳秋博士作为生物制药专业主任自暑假以来,一直忙碌在企业基地和学校实验室,积极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三年间,团队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难题50余项,实现12个新药的产业化生产,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6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项,其中PCT专利2项。
打造团队,形成创新竞争力。建设国内一流新药研发平台,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让科研机构与企业有效‘化合’而不是简单‘混合’”,秉承这样的新理念,李明丽博士带领团队主动“接地气”,走出实验室高楼,走进企业车间,深入生产第一线,在一次次“接地气”中,寻找市场需求疼点、堵点、难点,确定研究院发展方向和思路,整合上下游企业及其他高校院所人才资源、实验条件、信息资源,共同组建“山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等新药创新共享平台,实现外聘与人才联合培养相结合、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地。
产教融合,培养学生应用型。注重知识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参与式、互动式和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开拓创新等多方面能力;每年为学生提供学生见习、实习、就业等共计数百人,提供就业岗位20余人;与山东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人;为生物医药企业输送了数百人的技术人才。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济宁学院靶向药物研究院科研团队将不断壮大自己,勇做“顶天立地”的人,以济宁市重点产业生物医药研发为切入点,立足于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进一步深化与企业合作,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在技术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为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作出了新的更大贡献。
(供稿: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撰稿:李明丽 审核:李洪伟 赵强 编辑:孔瑞)
立足生物能源研究 助力国家双碳战略
——生物能源青创团队风采
我校生物能源青创团队于2022年初获批成立,主要由工程学院和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青年博士组成。团队以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大力发展新能源、助力低碳减排为需求导向,以生物质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微藻活性物质提取、生物能源制取、农林废弃物资源开发及高值化利用、储能材料研发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成果转化。此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创新团队的立项建设,为高层次科研团队的打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为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强化原始创新、引入高层次高水平海内外专业人才、汇聚创新资源提供了契机,对提升学科以及专业建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助力。
一、兢兢业业,坚守育人初心
团队教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认真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以科研反哺教学,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团队获得40余项专利授权、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4项、省级立项5项;参加第十五届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并获奖,参加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大学生优秀科技作品竞赛并获二、三等奖;参加第三届“鲁南制药杯”山东省大学生生物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一等奖。
二、扎根科研,推动科技创新
生物能源创新团队成员研究方向涉及能源、生物、环境、化学等领域,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促进研究创新。团队认真学习思考“十四五”时期国家和区域的需求,在“双碳”目标下,在前期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省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的基础上,依托学校新能源研究院平台,结合自身研究领域,积极研讨并开展探索研究,突破生物能源方向“卡脖子”问题。2022年以来,团队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关于微藻能源化和资源化利用的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11.072)和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中科院二区,Top期刊,IF=9.988)上。这些成果是团队教师辛勤付出、开拓创新的见证。
三、产学研用,促进成果转化
坚持“成果要落地、成果能落地、落地能生根结果”的原则,围绕国家能源战略、山东省“十强”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需求,团队充分利用济宁市地方资源优势和特种资源,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结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校企联合攻关,突破“双碳”产业化技术难关,服务节能减排领域。学院与山东发展科技创新有限公司拟建产业学院,在成果落地时,加强了与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源的紧密联系,为成果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实现产业链与学科群的广泛链接。
未来,团队将继续发挥成员各自专长优势,凝聚团队智慧,积极推进青年教师创新创造性科学研究,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健全,服务地方经济,产出高水平原创性应用技术成果,推动关键生产技术突破,更好地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供稿:工程学院 撰稿:陈雪 宋文路 审核:唐秋晶 程杰 编辑:孔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