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

思想道德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想道德 >> 正文

【科研团队风采】“科研育人勇创新 团结奋进促发展”系列(二)

发布日期:2022-08-03    点击:

本期让我们一起领略“理论与计算化学团队”和“功能材料人才团队”的风采。

砥砺十年,携手奋进,“理论与计算化学”团队一直在路上

——理论与计算化学团队风采

2013年,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刘涛博士根据自身科研专长,积极联系科研方向相近的老师,组建了“理论与计算化学”团队。团队组建以来,以理论与计算化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秉承“团建带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建设理念,注重学术道德建设和优良学术风气的培养,使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养成了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学术作风,在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图1 -“理论与计算化学”团队

一、团队建设

团队组建之初仅有6名成员,包括1名博士和5名硕士。团队初创人员在刘涛博士的带领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通过“外出进修+人才引进”的方式,使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到目前,团队成员3人外出进修获得博士学位,引进博士4人,团队成员发展到10名。此外,成员的个人发展也因团队的不断壮大、科研成果的持续输出而得以提升。目前,团队共有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团队正逐渐成长为一支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努力进取的优秀科研队伍。2020年,团队被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为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

图2-团队成立以来成员学历、职称的变化

二、科学研究

在学校及基金委经费支持下,团队搭建了“济宁学院高性能计算中心”,该中心拥有24个节点的计算机集群。利用计算中心的资源,团队成员在理论与计算化学领域潜心工作多年,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金属有机催化反应机理、酶催化反应机理、化学反应动力学等。近十年来,团队成员精诚合作,努力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共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包括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ACS Catalysis、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等中科院JCR分区化学一区Top期刊的近十篇文章。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其他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10余项。由于团队出色的研究工作,刘涛教授受邀在2018计算金属有机催化国际研讨会(ICOC2018)上作邀请报告。

图3-刘涛博士在2018计算金属有机催化国际研讨会上作报告

图4-代表性成果1:Computational advances aiding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silver-catalyzed carbene/nitrene/silylene transfer reactions,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2019, 382, 69-84, IF=14.499 (2019)

图5-代表性成果2: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Pd(0)-Catalyzed Coupling Cyclization of 1,2-Allenyl Ketones with Aryl Halides: A Computational Study, ACS Catal. 2020, 10, 13202−13212, IF=12.350 (2020)

图6-代表性成果3:Nickel/Photoredox Dual Catalytic Cross-Coupling of A lkyl and Amidyl Radicals to Construct C(sp3)−N Bonds, ACS Catal. 2021, 11, 5026−5034, IF=13.084 (2021)

三、人才培养

团队成员目前有3位兼职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指导的每位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均取得了优异的研究成果,个别学生因成绩优异,得以继续读博深造。本科生培养方面,团队积极鼓励、吸纳在校本科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从课题的设计、实施及后续数据整理、撰写科研论文学生全程参与。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不仅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科学研究中得到应用和转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精神及能力,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目前,指导本科生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核心论文5篇;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1项、校级资助5项,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7-团队带领研究生参加第二十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

(供稿: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          撰稿:吕康           审核:刘涛         编辑:孔瑞 )

砥砺前行的功能材料人才团队

——功能材料人才团队风采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功能材料人才团队自2016年立项以来,紧紧围绕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下发的相关文件要求,制定了功能材料团队的主要工作思路,重点围绕新能源材料的研究开展了人才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环境与条件等方面的建设。围绕现有学科基础和特色,加大力度积极引进人才,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加强年轻学术带头人队伍的建设。本团队原有骨干成员8名,经过近几年的建设,除1人为副教授,其余全部晋升为教授;其中2人荣获“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人荣获“济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8人全部入选济宁学院“31353”人才工程。同时为了能够更好的建设人才团队和带动化学学科更好更快的发展,增加和引进了另外9名博士为团队骨干成员,目前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爱岗敬业的科研团队。

功能材料团队以新能源材料和清洁能源相关的催化剂为研究导向,凝练出了新型无机功能材料分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无机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和理论与计算化学四个研究方向。目前团队在POMOFs和CD-MOFs的合成与应用,重点在提高二次电池的比容量、高效的析氢、析氧电催化剂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一大批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截至2021年底功能材料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作项目1项,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青年)项目11项。发表SCI检索论文106篇;申报发明专利26项。已建成1个储能电池实验室、1个光电催化制氢实验室、1个纳米材料合成实验室、1个多酸基复合材料合成实验室、1个功能配合物合成实验室、1个理论化学实验室、2个高温反应实验室和1个多动能报告厅,专业实验室面积近600平米。同时完善了以新能源材料为研究目标的测试平台,为功能材料的顺利实施和化学学科的科研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这些科研成果的取得,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和功能材料的科研影响力和竞争力,济宁学院全国高校自然指数排名连续三年攀升,2014年-2015年位列659名,2016年升至156名,2017年151名,2018年148名。

(供稿: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          撰稿:沙靖全           审核:刘涛         编辑:孔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