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让我们一起领略“储能与环境新材料研究创新团队”和“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创新团队”的风采。
群英会聚攀材峰 产学研用深结合
——储能与环境新材料研究创新团队风采
全球碳中和大背景下,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和先导。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储能与环境新材料研究创新团队立足学科发展前沿,聚焦新能源与环境材料重大需求,上以源头创新抢占前沿先进材料研发制高点,中兼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创新人才,下瞄产业和技术最新需要,携优秀科研成果产学联动,服务地方经济。现有成员8人,1名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是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学术气氛浓厚、学术交叉融合度高、研究基础雄厚、富有创新与钻研精神的科研队伍。
1.瞄科学前沿,攀科研高峰
团队瞄准能源环境类新材料研究领域,专注于通过新材料开发设计与应用以及研究理论提炼,以解决当前能源环境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重点布局环境友好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技术关键材料和材料模拟计算三个研究方向。以心比天高、脚踏实地、坚持耕耘、必有收获为行动准则,开拓进取,永攀科研高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山东省教育厅项目2项、横向课题4项等各类基金项目达22项,研究经费达到350余万,发表SCI学术论文60余篇,科研成果丰硕。近日,团队成员袁宽瑜老师在在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Chem. Eng. J. (2022) 137119-137128;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实时影响因子16.744,我校为第一作者和唯一通讯作者单位)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通过巧妙分子结构设计,构筑出低成本、高效吸附分离环境污染物(放射性碘和有机染料)的多孔有机聚合物材料,为环境新材料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2.擎科创之光,促产研融合
团队积极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质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拓宽研究布局,重视应用研究,倾斜产业技术革新,引企入教,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与人才培养。与山东鹏润新材料有限公司、山东宝龙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在精细化学品合成及有机硅新材料开发等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司崇殿老师积极践行社会服务职能,挂职巨野县副县长,推动高校科研资源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畅通产学研合作发展通道,形成产业链与创新链的互联互通。
3.科研反哺教学,引领学科建设
团队依托科研创新平台,完善学科交叉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全面拓展,推动材料、化学、化工等学科的实质性交叉会聚,形成学科创新发展新模式。把握好科研和育人的关系,营造科研反哺教学的浓厚氛围,在服务实践中造就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实现一流教育、一流科研和一流人才的有机结合。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已被列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团队承担教学类项目3项,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践行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4.秉持立德树人,创新人才培养
团队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秉持立德树人理念,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对标“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围绕新材料产业人才素养需求,基于创新素养和应用能力并举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理念,注重科教融合和产教协同育人,构筑“产、学、研、用”一体化、全链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团队积极借助科研创新优势,指导学生组建创新实践团队,已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发表研究论文10篇,数名同学通过考研进入国内双一流高校深造。
(供稿: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 撰稿:袁宽瑜 审核:刘涛 编辑:孔瑞)
光电新科技 美好新生活
——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创新团队风采
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创新团队组建于2020年,为山东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第一批省级人才引育项目。研究团队以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光电功能材料为导向,以化学学科为基础,以人才引育、团队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中心,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协同发展。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属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化学等不同学科的交叉领域,通过“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协同创新的建设模式,达到学科建设、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的建设目的。
两年来,研究创新团队引进、培养了一支具有光电功能材料研究背景的高水平研究队伍,现有博士学位研究成员14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3名,讲师7名,具有海外研究背景的人才2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通过对不同专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研究团队凝练了光催化材料、电催化材料、光电功能配合物、发光功能材料四个重点研究方向,并形成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发展思路。初步实现了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促进了化学学科与功能材料、基础研究与工业应用的融合发展。
研究团队成立以来,先后建设完善了光催化、电催化、固态LED等研究平台,立足于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瞄准国际前沿领域,发现了一批具有原创性、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发表30篇,二区论文31篇,最高影响因子19.5。特别是在固态发光功能材料领域,在国际顶级化学类期刊《Angew. Chem. Int. Ed.》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2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研究团队共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青年基金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5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重点项目1项等,研究总经费达到640多万。特别是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囊括了我校所有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代表了我校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在基础研究的同时,研究团队积极开展应用研究、技术推广与服务地方,申请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开展横向合作课题10余项,研究经费达到60多万。研究团队成员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项,为进一步申报省级、国家级自然科学获奖奠定了基础。研究工作的开展大力促进了本科教学与学科建设的发展,2年来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山东省大学生化工过程实验技能竞赛等省级以上比赛,获得各级化工实验技能大赛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各一项。
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创新团队将继续秉承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优良传统,在十四五期间继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果。
(供稿: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 撰稿:雷晓武 审核:刘涛 编辑:孔瑞)